8月21-22日,在南昌大学举办的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业大赛创意赛道(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赛)全国总决赛上,由我校杨振朝、张燕飞老师指导,国际工学院杨凯文、朱仕鸿、张馨予三位同学完成的作品“热带水果车载-无人机协同智能采摘系统”从全国2571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实现了国际工学院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这项创新成果不仅展现了学生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为解决农业采摘难题提供了高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逐梦征程,创新启航
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赛以“机械产品数智升级,赋能低空经济发展”为主题,吸引了全国218所高校参与,提交区域赛作品2571项。经过严格筛选,902项作品进入国赛预选赛,最终仅253项晋级全国总决赛,晋级率不足10%。本届大赛对作品的实用性与创新性要求极为严苛,总决赛设置“现场操作”与“答辩评审”两部分,全面考核了学生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水平,竞争异常激烈。我校国际工学院参赛团队在总决赛中充分发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其作品“热带水果车载—无人机智能采摘系统”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和严谨的工程实践能力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最终斩获国家级一等奖。此外,由国际工学院肖博文、李睿图和潘奥研完成的作品“天穹突破者-自主灭火无人机系统”获省级三等奖。


聚焦痛点,科技助农
“热带水果车载—无人机智能采摘系统”的诞生,源于团队对农业现实问题的深度洞察。传统人工采摘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高处作业安全风险大等诸多痛点,而现有采摘设备又普遍面临功能单一、适应性差的技术局限。面对这一行业难题,这支以低年级为主力的团队能实现突破,队长杨凯文无疑是核心支柱,团队中其他两名成员是大一学生,仅掌握基础机械理论,对无人机控制系统开发有所欠缺,于是队长杨凯文扛起了统筹全局的重任。从最初确定“地面移动基地 + 空中精准作业”的核心方案,到拆解“模块协同、设备适配” 等技术难点,他始终思路清晰:主动梳理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跨领域知识框架,帮团队成员快速补全专业基础,让团队在起步阶段就方向明确,稳步前行。
本次比赛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校及学院的支持,杨振朝老师作为学校此项赛事的负责人,多次组织参赛团队进行打磨,为各个参赛队伍及时指出模型建立的缺陷,提出合理化建议。杨振朝、张燕飞两位老师更是团队的“引路人”,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多次耐心指导,提出修改建议,团队成员通宵达旦对模型进行修正,并通过仿真验证和拓扑优化实现材料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逐步攻克了模块协同、设备适配等关键技术难题,确保系统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种植场景与作物类型。在现场操作环节中,团队作品也展现出了优异的实际性能表现。


决赛前,指导老师通过会前会,实操演练带领参赛团队做赛前辅导,团队向上届国家一等奖获奖者机仪学院张秋石同学请教参赛经验,准备充分的团队带着自信与使命到南昌参加决赛。答辩现场,团队成员精神饱满、信心十足,通过精彩的动画演示与深入浅出的原理讲解,清晰呈现了采摘系统的完整作业流程与核心技术优势。其创新的多模块协同设计理念与贴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价值,得到了现场评委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最终成功斩获全国一等奖这一至高荣誉。


薪火相传,未来可期
此次国家级一等奖的突破,是更多国工学子逐梦创新的起点。未来,国际工学院将继续以赛事为桥、以产业为靶,让“理论学习-项目实践-竞赛历练-成果转化”的育人链条结出更多硕果,引导更多青年把科技创新用到解决民生难题、赋能低空经济的征程中。相信会有更多国工学子在农业现代化、装备智能化的赛道上再谱新篇,让青春的创造活力,在服务国家发展、助力行业升级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